Saturday, September 11, 2010

缠绵的丝竹音乐

何以缠绵?皆因竹笛与胡弦声声相似,无论感情或意境,一并融入我们的耳里。而笙更可拉近两者的距离。请聆听《三五七》,可作证。

Friday, April 30, 2010

震撼人心的《二十四节令鼓》

怎么样才算经典?无非是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事物,而且还要首创,独一无二。
近来这一两年,本地制作的节目,都具有本身的色彩,毫无抄袭的成分。

本地电台‘爱FM’继《华夏音乐厅》后,相隔多年又再次呈现《华乐新当家》。内容新鲜,独特,请师资辈份的圈内人谈论华乐的发展,广邀华乐爱好者即席演奏,他起着联系本地华乐圈的作用。
再看本地知性与家庭节目,如《我来自新村》、《我来自华小》、《欢喜吃饱饱》等,都展现着本土华人对于自身传统的坚持与努力。

而由本地音乐家陈崇徽创作的《二十四节令鼓》,是大马在华乐的国际舞台上的代表作。鼓声,能振奋人心,在战国时代,为鼓动士气而作。鼓乐,在宫廷奏响,喻示皇室的威严。那么,鼓音又与二十四节令何干?《二十四节令鼓》,顾名思义,是描写中国农历里所记载的二十四节气,与农耕息息相关。而农人常年累月地亲近土地,能感受大地的母爱。所以,鼓的声声振动,或快或慢,或轻或重,都适宜表现农人在耕作时感受到的,土地的心跳。

可惜,到目前为止,我还不清楚这创作在华乐的起源之地(中国),究竟掀起了多大的风潮。在马来西亚的市面上,也看不到一片完整的《二十四节令鼓》卡带或光碟。而平常在开幕仪式上聆听的演奏,几乎千篇一律,也没有详细的解说。

这是一个明朗有内涵的好题材,小雪认为,无论是海外海内的华乐作曲家,应珍惜这题材,再次对她进行创作与整理,让她发扬光大,使世人都能因聆听到《二十四节令鼓》而了解农历里存在着的农人的智慧。

Monday, April 19, 2010

可爱的紫竹调

《紫竹调》是首欢快而柔情的曲子,第一次听到就喜爱到现在。所以我说,是一首永远不会老的旋律,可以从年轻喜欢到老。她就像许多传统曲子一样,一直绕着主旋律打转,又一点点不断地变化。小雪蛮喜欢这类型的旋律,就好像有一个人不断在向你倾诉,你可以慢慢聆听她对你讲的故事,很亲切,很有味道。

Wednesday, April 7, 2010

饶有情趣。。。寒鸦戏水

初听《寒鸦戏水》,就会被深沉的琴声所感动,犹如身处寒天冻地,音乐形象非常生动。琵琶与古筝皆有此曲,小雪觉得由琵琶演奏更胜一筹,意境高远。

潮州音乐里头含游移性的,偏向于#4的4音(fa),及偏向于b7的7音(si),使其音乐色彩鲜明,好像潮州话的腔高丝柔,果然是在潮水旁生活的民族独有的特色。

广东、河南、客家等流派的音乐也因腔调而有以上音律的特征。可以说,中国音乐能大放异彩,是因为与民族的生活习惯互有联系,较接近大自然。西洋乐器绝大部分因其结构而没有揉(除了大中小提琴)、颤、滑等技巧,无法使音律有多层变化。

所以,一直以来,中国民族音乐给人一种浓厚的气息;而在和谐方面发展的西乐则给人一种优美恬静的感受。

Thursday, April 1, 2010

向俞逊发笛子大师致敬

富有诗意的笛曲《秋湖月夜》
亦古亦新的《汇流》
发明口笛,并以其吹响《云雀》


以上皆是俞逊发大师生前伟大的创作,流传至今,世人赞不绝口。

听闻大师年少时,从朝至暮都练习吹笛,天天如此,从不间断。因而被一众大师欣赏,先后得陆春龄、赵松庭等大师的真传,其后的创作更青出于蓝,于古调注入新意。

陆春龄与赵松庭两位前辈致力于栽培新生代,并创作笛曲。俞大师也不亚于二位元老,致力于开拓笛子的新生命,使笛音缭绕入民间,令后人不断追随。

俞大师逝世前,亦要把最后的笛音,吹响人间。其笛音浑厚圆润,身为后辈的我们要好好向大师学习。在此,向大师鞠躬致敬!

出水莲。芳香缭绕

《出水莲》,乃客家流派古筝名曲。聆听此曲,可感受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情节,高尚的品格,可谓典雅极致!

客家人给人的印象是纯朴克勤,其筝琴流韵亦如是。客家地处中原,与外界甚少交流,因此保留了中州古调淳朴浓厚的特色。

古时因战乱而从北方如河南迁至南方的客家人,也被江南丝竹的细腻古雅所熏陶。所以,客家流派与广东、河南流派也甚有渊源。而广东乐与潮州乐都在广东省里发展,所以客家音乐和潮州乐颇有交情,尤其在旋律的变奏这方面,明显可见。

Wednesday, March 24, 2010

自学研究,老师在旁

学乐器,一定要有个明师在旁指导,就算能自学,也是。

学生平时依循导师的教学的同时,亦要主动思考练习的方向。一方面有明师把关,确保正确的演奏方法;另一方面则自我要求,又不让导师牵着鼻子走,这道理确实自相矛盾。

小雪无论是学笛、二胡、还是古筝,曾经一度非常依赖导师,时间一久,仍旧摸不出个所以然。最终,时间流逝,没半个精。但小雪还是打起精神,不断揣摩每一个练习背后的意义,以断定自己是否有没有掌握基本的基础。小雪也发觉,此法常奏效!毕竟,在这功利社会,要找寻真心传授知识的明师确实不易,所以要自学自强。

这个观念启蒙于一位吹笛手。当年听他叙述,在新韵音乐社学吹笛,曾因用错运气方法而导致身体不适。虽遭母亲极力阻止,但他依然不放弃,每天都到乐社对着镜子练笛。通过一段时日的自学,他能做到无师自通,吹得比笛子老师还好。我觉得,除了坚持,还是坚持,坚持感觉对的、有科学根据的方法。

小雪曾目睹中国有权威的二胡考级评审员亲自调教一位自学二胡者的技巧,只可惜那位仁兄没把握机会进一步充实自己,直至现在,技巧的缺点仍然明显。

这主要说明学乐器除了须瞭解科学原理外,另一项不可忽略的,是演奏时的手感(意即手指关节的灵活度)。技巧原理明白以后,须多练习才能培养手感。我们的双手,一直重复同样的动作,久了就会成为习惯。习惯了不对的手型或动作,将不利于技巧的演奏,个人水准的提升也受影响。

总的来说,绝不完全依赖于导师,练习时思路要清晰,练习目的不可模糊,自学才会见功效。就算数周数月没碰到琴,基本功也毫不褪色,只是手感稍差而已。学琴者不可不慎!

Monday, March 15, 2010

新韵音乐社

团员年轻亲切,长辈温和热情,和睦的老少团员,上下一心,热心推广华乐,是新韵华乐团留给我的第一个好印象。本着可以愉快地跟随他们参与所有华乐表演的心情,我毅然加入了这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家庭。

位于巴生港口班达马兰的音乐社,离我家蛮远的,秉着坚持不懈的精神,每周日依然一大清早就出门向老师学习。因为,要融入这个新家庭,本身也要做好榜样。

刚开始的三年里,的的确确过得很开心,有新朋友互称学姐学弟师兄师妹,共同学习,没有心防。大家也会参加每年例行的新春大团拜、新春晚会、中秋晚会与旅行。虽然每次人数比预期的少,但还是很开心,因为彼此都认识、团结一致。

真希望,这个小家庭永远不会变质。

我在这华乐团,只逗留短短的六年,就离开了。

到现在,心里还是感激乐社的。她让我感受华乐的魅力,也曾经照顾我这外地人,让我有机会感受一个温馨的团体生活。惭愧自己对她的付出少之又少,还没从她身上学会担当,学会大声说话...
一个团体,少不了要有管理。管理目标,管理人事。需要勇敢地行动。同时,最要紧,保持对人的尊重与容忍,还有关怀。祝新韵音乐社:将来会更好,屹立不倒。

竹笛是怎么发出声音?

2002年刚加入华乐团时,第一天要面临乐器的选择。乐团介绍了许多乐器,本身对笛、胡、琵琶等都顿感兴趣。而心中这个疑问,正是我选择学笛的主要原因。

笛身轻巧造型简单,发出的声音却明亮悠远,可仿水流声、马啼声等。时而静谧古朴,时而俏皮可爱,音色丰富,变化无穷,易于表达情感,使我对竹笛永不言弃,坚持到底!

要吹好竹笛确是不简单,气须完足,得经过长久的练习,技巧多元速度快,气、指、舌须灵活应变。吹笛的方法,只有亲身体会,才能掌握,从外观看是只知其一二,不知其奥秘。所谓一步一脚印,学笛要按部就班,慢慢朝向高峰前行。倘若按耐不住,想一步登天,基础站不稳,小心从高处摔下来。与您共勉之!

Sunday, March 7, 2010

淳朴古雅。<汉宫秋月>

小雪会去接触古筝,是十二年前一个机缘。

当时在家里没什么娱乐,就听电台节目解解闷。有一次正巧听到了一个名为‘华夏音乐厅’的节目,播放由中华乐器所弹奏出的乐曲,令人耳目一新,感觉特别有韵味。

当时节目介绍了好多种乐器,我对各个乐器都不甚瞭解,只钟爱于古琴、古筝和琵琶的声音,那分别是古朴、优美与沁入人心的感觉。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乐曲,就是以古筝弹奏的<汉宫秋月>,那深情委婉的迷人神韵,就算再听上千百遍也不觉厌。

为此,从此我踏上华乐的不归路,因为自己也想把美妙的琴声带给大家欣赏。
能成为华乐的一份子,确是我的荣幸。

高山流水


这是我所喜欢的浙江名曲。

高耸入云的山岳,绵延起伏;粼波闪闪的流水,时而澎湃,时而温润。

听着项斯华古筝家弹奏的高山流水,感觉如临其境。